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檢視自身的核心能力是呼應SDGs的第一步,南亞科技從15個重大議題出發,辨識可以為解決全球人類問題的作法。我們發現有12個永續議題的作法,可以連結十個SDGs目標,特別是在「SDG 8 就業與經濟成長」與「SDG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上,是南亞科技貢獻程度最大的目標,也與我們在創新、綠色、人才的關鍵角色上一致,讓南亞科技從核心能力與營運上,為解決SDGs而展現最大影響力。
-
誠信透明
信守承諾的企業
-
誠信經營
16.5
營運重要性建立良好公司治理制度,落實與供應商、客戶及相關利害關係人間各項道德規範政策與風險控管機制,維持公司永續經營與創造價值的重要基石。
長期目標 (2025年)- 重大違法情事:0件
- 貪腐案件:0件
- 職場不法侵害:0件
- 違反員工勞工道德:0件
- 反托拉斯案:0件
- 違反營業秘密:0件
-
誠信經營
-
創新科技
專業創新的最佳記憶體夥伴
-
研發與創新
8.2
9.5
營運重要性研發先進製程技術及與設計下世代新產品,具前瞻性的市場規劃並提供客戶高附加價值的解決方案,建立高智能產線提昇效率,以保持競爭優勢。
長期目標 (2025年)- 第二代10奈米等級DRAM製程予以量產
- 開發出第三代10奈米等級DRAM製程與下世代DDR5、LPDDR5產品
- 量產16Gb高容量產品
- 進入快速成長市場(人工智慧、資料中心、車用及物聯網等)
- 建立具備人工智慧輔助的高效能產線
-
研發與創新
-
責任採購
共享價值推動者
-
永續供應商管理
7.3
12.4
16.5
營運重要性推動供應商的永續績效,增進供應鏈韌性,管控供應鏈風險,與供應商合作,並成為最佳夥伴,共同邁向永續的未來
長期目標 (2025年)- 晶圓製造產品線使用非衝突地區金屬:100%
- 關鍵供應商完成RBA自我評估問卷:100%
- 永續高風險供應商稽核缺失改善率:100%
- 供應商行為準則簽署率:100%
- 關鍵供應商稽核輔導3年累積比例:100%
- 一年建立2個以上的供應商永續輔導專案
-
永續供應商管理
-
綠色生產
綠色科技生產者
-
溫室氣體管理
13.3
營運重要性將氣候變遷風險納入整體營運考量,預估風險發生機率與影響程度,並制訂風險應變與緩解計畫以及危機處理機制,及早提出預警,減緩氣候風險對公司營運的影響。
長期目標 (2025年)- 單位產品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17年減少25 %(Per die)
- 製程全氟化物(PFCs)排放削減率達90 %以上
-
環境友善產品
12.4
營運重要性以完備的先進製程,提供功耗、效能以及晶片尺寸最佳化的競爭優勢,為客戶生產更先進、更節能及更環保的無有害物質產品,降低產品對環境所造成的衝擊。
長期目標 (2025年)- 100%產品符合無有害物質相關法規及客戶規範
- 完成100 %產品產品生命週期盤查
- 100 %製程化學品不含全氟辛酸相關物質
-
能源管理
7.3
9.4
營運重要性改善能源使用效率、推動節能措施以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降低環境污染以提升公司社會形象,降低生產成本,同時符合客戶或政府政策要求。
長期目標 (2025年)- 節能措施累積節能總量80,000 MWh以上(2017 年至2025 年)
- 氣候變遷災害造成生產中斷:0天
- 全年再生能源使用達22,000MWh以上
-
水資源管理
6.4
營運重要性透過日常管理、減量與回收,將水資源做最大化運用,降低環境污染與生產成本,同時建立缺水應變機制,降低缺水造成生產衝擊風險。
長期目標 (2025年)- 2018年至2025年累計總用水量除以累計總產能之平均單位產能(噸/k-pcs)用水量較2017年降低35%。
- 年均製程水回收率:97%以上
- 因限水造成生產損失:0 wafer(片)
-
廢棄物與循環再利用
6.3
12.5
營運重要性透過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提升資源有效利用,同時也降低其他污染衍生問題。廢棄物提供其他產業再利用,達到降低環境衝擊及循環經濟發展之優勢。
長期目標 (2025年)- 廢棄物處理商現場稽核輔導率>80%
- 違反環保法規案件:0件
- VOC單位排放量較2017年減少40%
-
溫室氣體管理
-
和諧職場
重視專業人才的雇主
-
員工發展
4.4
營運重要性以人為本,建立優勢訓練發展體系,強化人員核心技術能力,提升產品競爭力,達成公司年度策略目標,培育優良高科技半導體人才。
長期目標 (2025年)- 關鍵人才佔全部員工比例≧6%
- 年度計畫總課程完成率≧100%
- 職缺之內部員工替補率≧65%
- 全體主管之女性占比≧40%
-
職業健康與安全
8.8
營運重要性員工是重要資產,透過持續改善提供員工安全健康工作環境,提升安全文化意識,強化自主檢點,降低員工職業災害發生。
長期目標 (2025年)- 失能傷害頻率<0.17
- 失能傷害嚴重度<5.9
- 自主檢查率>94%
- 全員參與安全衛生提案件數>1800件
- 化學暴露造成的職業疾病維持0件
- 健康方案自主參與率≧54%
-
人權
8.8
10.2
營運重要性重視基本人權,落實人權文化與訓練,建立風險減緩與補償原則,打造保障人權的工作環境。
長期目標 (2025年)- 落實人權政策並完成100%員工訓練宣導
- 外部稽核或勞動檢查結果無重大缺失
-
員工發展
-
共榮社會
積極回饋社會的參與者
-
社會參與
8.5
13.3
17.7
營運重要性從公司核心能力與價值出發,凝聚內外部資源,多面向投入,攜手上下游夥伴傳遞美與善的力量,讓社會更加美好。
長期目標 (2025年)- 投入商業型倡議比例≧85%
- 志工人數佔總員工數≧5%
- 累積培育半導體人才≧1000人(2021年起累積5年)
-
社會參與
永續影響力
「影響」是南亞科技追求企業永續的初衷,唯有兼顧經濟、環境與社會的三重盈餘(Triple Bottom Line, TBL)管理思維,才能展現企業營運為利害關係人創造的實質價值。我們自2017年起攜手學術單位共同發展永續影響力評價管理工具,透過衝擊路徑法(Impact pathway approach)描繪出價值鏈活動對環境與社會造成的外部性,以貨幣化形式衡量其為人類福祉及社會經濟帶來的潛在影響,提供決策者在企業永續推動過程的權衡與比較,並接軌國際永續管理趨勢。
南亞科技影響力評估架構
2020年南亞科技影響力評價結果
-
2,406 億
社會經濟貢獻價值
-
90 %
環境外部成本來自價值鏈上下游
-
4 倍
社會經濟貢獻價值
對供應商的採購帶動產業鏈供需關係,創造超過1200億經濟效益,並衍生60億的環境外部性成本。
-
27 %
環境外部成本較2019年減少
由於新世代DRAM具備更低的功耗,使終端產品用電造成的碳社會成本及人體健康影響隨之降低。
-
31 億
員工職能發展社會效益
社會外部性主要發生在員工因職能提升所獲得的薪資成長,進而提升購買力及就業機會等外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