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
綠色科技的生產者
懷著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綠色理念,南亞科技堅持要留給未來每個世代最美好的生活環境。我們積極管理所有營運過程中對環境產生之衝擊,針對能源、資源、排放和廢棄物,採用高於法規的標準來避免或降低衝擊風險,制訂目標檢視永續績效執行成果,善盡綠色生產之責與捍衛自然環境。有鑑於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性最顯著之風險之一,我們遵循TCFD架構導入風險鑑別、評估與管理流程,以提升公司在氣候變遷危機下之營運韌性。
本頁面之環境相關數據範圍以南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主,並未包含子公司




Statistics
-
100 %
廠區溫室氣體查證與氣候變遷風險鑑別涵蓋率
-
90.8 %
年均製程水回收率
-
46.3 %
單位產能揮發性有機物排放較2017基準年降低
重大議題策略與績效
氣候變遷管理
南亞科技響應國際減碳趨勢,從2018年導入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制定之氣候變遷相關財務架構揭露指引(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Recommendation, TCFD),並於2021年公開簽署TCFD,積極進行機制建立與強化作業,以「治理」、「策略」、「風險管理」和「指標和目標」四個面向,擬定因應氣候變遷之策略與行動,以期降低氣候風險的衝擊。[完整TCFD報告書由此下載]
-
治理管理策略與行動
- 董事會下設立企業風險管理委員會
- 企業永續委員會擬定氣候變遷策略,由總經理主持
- 由企業永續委員會、風險管理推動中心、專案改善平台(節能、減廢、減碳)落實氣候變遷管理系統
- 企業風險管理委員會共召開6次會議管考公司營運風險,包含碳費、再生能源使用等新興風險。
- 每季召開企業永續委員會,討論公司治理、社會及環保節能等企業永續議題,氣候變遷之因應亦為討論議題之一,討論事項並列入決議或需執行事項,需進行後續追蹤改善,如制定再生能源規劃、參與SBT等決議事項
- 每季擬定節能管理方案,並檢視執行狀況,總計35件, 其中33件為節能管理方案,節能效益為7,585 MWh之電力
-
策略管理策略與行動
- 利用TCFD架構,定期鑑別短、中、長期氣候相關的風險與機會,與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對組織的營運、策略和財務規劃之衝擊
- 考量不同氣候情境下,組織策略的韌性
- 制定低碳產品研發、綠色科技生產、調適氣候風險、攜手永續夥伴、培養氣候意識五大策略
- 運用TCFD手法,跨部門討論鑑別短、中、長期氣候相關的風險與機會,共鑑別出23項風險及11項機會
- 利用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專家委員會(IPCC)與國際能源署(IEA)溫升2℃情境,分析營運過程與產業上下游的氣候風險與擬定相關減緩措施。以符合氣候風險調適作為準則,並且制定長期減緩與調適目標
- 已申請2030年達到SBT科學減量目標認證,並完成再生能源購買期程及財務支出規劃
-
風險管理管理策略與行動
- 以衝擊程度與發生率評估氣候變遷帶來之相關風險與機會的顯著性,並設定相關因應方案
- 將氣候風險鑑別與評估結果,納入企業風險管理(ERM)項目中,定期由高階管理階層確認
- 共鑑別出9項重大風險及11項重大機會,如碳稅(費)開徵與低碳產品研發等
- 鑑別出之重大風險,包含碳費(稅)開徵、法規與客戶對再生能源需求、國家能源政策改變等、估算其財務衝擊,並於年度風險管理委員會議向高階管理階層報告及審視
-
指標與目標管理策略與行動
- 制訂溫室氣體管理與能資源循環再利用目標
- 每年進行溫室氣體範疇一/二/三之盤查及查證,確認溫室氣體產生源並進行重點管理
- 進行100%產品環境足跡之盤查,並推動碳足跡熱點分析改善
- 推動供應鏈改善專案
- 參與國際CDP組織氣候變遷專案,進行碳排放資訊揭露並與利害相關人溝通
- 完成符合能源大戶再生能源法規要求,設定再生能源中長期目標
- 設定SBT減量目標,2030年較2020年減碳25%
- 制定單位產能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17年減少25%,並已加以實現
- 2021年完成33件節能管理方案,節能效益為7,585 MWh之電力
- 已完成100%產品環境足跡之盤查,並將2020年盤查結果之碳足跡三大熱點,進行管理方案改善
- 推動供應鏈改善專案,2021年共節電3,315 MWh
- 2018及2019年二年獲得CDP A-評等,2020及2021年則獲得A List領導等級優異成績
- 依再生能源購買規劃時程,2021年使用陸域風電260萬度,簽署2023-2032 10年 2.5億度太陽光電供電合約。並設定再生能源2030年佔比供電25-30%之目標
溫室氣體盤查
半導體廠之溫室氣體主要排放來源為電力及全氟化物(Perfluorocarbons, PFCs)。電力為營運與生產所必需,於廠區供應所有機台與設備正常運作;PFCs即產品製程所使用之全氟化物及同類化合物,屬高全球暖化潛勢之溫室氣體。
南亞科技委由台灣檢驗科技(SGS)完成 ISO 14064-1 溫室氣體查證,包含範疇一、範疇二、及範疇三。盤查範圍為臺灣所有營運據點,主要溫室氣體排放來源為外購電力與蒸氣(約佔86.88%)以及製程排放(約佔13.12%)。
-
2021年範疇一與範疇二排放類別佔比
-
2018至2021年溫室氣體排放趨勢
為強化價值鏈上溫室氣體盤查完整性,我們依照溫室氣體盤查準則(Greenhouse Gas Protocol)進行範疇三盤查並通過ISO 14064-1標準的外部查證。2021年,在溫室氣體範疇三類別中,共7項的排放量通過查證。其中以銷售產品的使用類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為最高,其次為上游的購買的商品及服務,第三為範疇一或範疇二未包括的燃料與能源的相關活動。
2021年範疇三溫室氣體排放量
2018至2021年用電量
再生能源使用與規劃
針對再生能源使用,南亞科技主要分以下三階段進行規劃與落實。
-
第一階段
自建評估與試行。南亞科技於2020年透過再生能源交易平台,購得362張綠電憑證,也開始評估既有廠房的可能設置空間,規劃於停車場設置456.28kw太陽光電案場(配合新廠擴建進度完成),並於新大樓設置27.36kw屋頂型光電,未來新設廠房也將充分利用土地資源,設置綠能設施。
-
第二階段
外部合作。南亞科技透過外部合作,攜手再生能源發售電業者取得更大量電力,以法規要求為基準,逐步擴大用量,2021年再生能源總計使用2,600 MWh,2022年預計使用7,880MWh以上再生能源,2023年起,逐步增加至每年使用25,000MWh以上。
-
第三階段
接軌國際,落實淨零。為吻合SBT或RE100等國際倡議為目標,2030年再生能源比例達25-30%,南亞科技將瞄準大型再生能源案廠的轉供合約,將再生能源用量提升至一定水準。
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南亞科技於2018年導入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並完成驗證,並於2019年投資金額2,180萬進行能源管理系統平台建置,透過建立能源耗用即時監控平台,以利各系統設備進行統計分析及智慧化節能管理。2021年完成節能管理方案計33項,總計節能效益達7,585 MWh/年(27.3兆焦耳/年);2022年計畫執行25項(新規劃21項,持續執行4項)節能管理方案,預計節能效益達5,993 MWh/年。
能源耗用即時監控平台

水資源管理
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影響,台灣各地區的降雨變成兩極化,導致水災與缺水的現象同時存在。因此,南亞科技做為半導體產業重要成員,長期關注因全球氣候變遷造成水資源短缺風險,深刻了解氣候變遷與水資源對營運之影響,為降低對環境造成衝擊及缺水面臨之風險,南亞科持續推動節水措施,致力於水回收再利用。南亞科技於水資源管理上的努力,亦獲得國際環境評鑑指標CDP的肯定,南亞科技連續兩年於「水安全」(Water Security)類別評鑑為領導級「A-」,肯定南亞科致力於應對氣候變遷與水資源管理,為全球永續目標而努力。
水資源管理策略方向
水資源結構
南亞科技2021年總取水量為3,456.524百萬公升,其中以桃園大圳引水為主要來源,約占98.8%,其次的來源為自來水,約占0.8%,以及雨水約占0.4%。南亞科技2021年產能較2020年增加0.3%,且持續導入高階製程,故本公司全年總取水量較2020年增加2.3%。以用水強度來看,2021年單位產能用水量為3.08公噸/千顆晶粒(較2020年增加2.3%),單位營收用水量為40.4公噸/新臺幣百萬元(較2020年降低26.9%)。
2018至2021年用水趨勢圖
水資源風險管理
南亞科技主要以石門水庫作為用水來源,再由桃園大圳引水處理後供應生產用水,採重力流獨立引水,未影響水資源生態及其他使用目的。另有雨水回收可供應生產用水,及自來水供應民生使用。為避免先天地理條件上造成之短期缺水風險,公司持續推動節水措施,致力於水回收再利用,以強化調適能力。為降低短期缺水造成的立即衝擊,廠內已設置43百萬公升容量的儲水池與兩個4.06百萬公升的滯洪池,雨季時可有效回收雨水使用,且南亞科技已協同鄰近台塑企業各廠區,成立缺水緊急應變組織,可透過該緊急應變組織,互相緊急調配水源支援,歷來並無因缺水造成生產損失之事件。 Read More
南亞科技用水管理,除設計省水製程外,首重用水減量與回收再利用。廠區目前已設置酸鹼廢水、氫氟廢水及有機廢水回收系統,並搭配各項節水措施推動,2021年製程水回收率達90.8%。2021年各類廢水及雨水回收再利用水量總計5,450百萬公升,占總用水量比例為159%。未來配合廠區擴建規劃,投入新臺幣4.3億元新建氫氟廢水COD及總氮處理系統,除解決未來機台氫氟廢水COD及總氮過高問題外,並可同時進行氫氟廢水回收,預計可再回收每日1百萬公升氫氟廢水,預計於2022年完成。
合作與交流
南亞科技除持續進行內部水資源管理、評估,積極推動節約用水與水回收再利用外,亦透過參與產業協會汲取節水相關輔導與經驗分享。
原物料減量與廢棄物管理
原物料減量
南亞科技針對生產原物料使用量的合理性與適切性定期檢討,並從生產製程的簡化上著手,減少原物料的使用。公司專責組織每年對於原物料的減量定出執行目標,並定期檢討全公司原物料減量的績效。2021年累計完成38項次原料使用量改善提案,其中包含開發新製程配方、降低製程時間、延長使用週期與降低製程用量的改善。2021年改善案中,薄膜區使用相同原料整合原不同製程,有效提升原料使用效率,每月減少化學品SOD (Spin on Dielectric)約20公升(9%),清洗溶劑HC-100約1,000公升(7%),為最大效益。
原料使用量改善績效
-
高介電材料-鋯金屬(ZyALD)用量改善
- 改善前:高介電材料製程導入發生汽化器阻塞,導致氣瓶浪費。
- 改善做法:因色度與非揮發性殘留物具有高相關性,請供應商制定色度檢驗方法與改善製程。
- 改善成效:每月減少更換氣瓶約3次,每月減少ZyALD原料約5.5%。
-
光阻用量改善
- 改善前:為防止光阻劑結晶物阻塞噴嘴,需每小時清洗一次噴嘴。
- 改善做法:調整光阻噴嘴清洗配方,清洗週期延長。
- 改善成效:每月可節省光阻100公升,每月可節省清洗溶劑4,700公升。
循環再利用
南亞科技所產生的廢棄物,100%委外處理,並透過委外廠商處理再製為工業及原料、建材材料或其他原料產品,也包含焚化作為燃料的再利用資源化方式。南亞科技2021年廢棄物資源化比例達94.9%,其中一般廢棄物資源化比例為90.7%,有害廢棄物資源化比例為96.5%。 Read More
案例分享
含銅廢液電解回收銅
-
循環經濟 南亞科技很重視循環經濟,投資建置廠內製程廢水回收系統,實現廢棄物資源化的目標。
-
銅箔哪裡來 今年南亞科技與明志科大工業設計系,展開了跨領域的共銅創藝設計競賽。
-
銅箔還能變什麼 透過「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考,將銅箔華麗變身。並展現對於氣候變遷、環境永續的重視。
保護生態資源
南亞科技於自身營運及供應鏈提出下列六項保護生態資源的承諾
生態資源保護目標
南亞科技在對於生態資源保護的承諾下,設定包含本公司及供應商的績效指標與目標,以期提升南亞科技在整體價值鏈的生物多樣性正向影響力。
南亞科技未來將依據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NFD)的架構,透過LEAP四大步驟(目前已完成前兩步驟),揭露自然相關風險與因應措施,以逐步達成2030年NNL的目標。
環境污染防制
基於環境保護及環評承諾,南亞科技針對開發範圍內之空氣品質、噪音振動、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質、交通流量、動植物生態等環境影響因子進行定期監測,自2014年起並未有任何違反環保法規的紀錄。於環境、安全與衛生政策中,全力推動各項減廢暨資源再利用,以符合法規要求及回應所簽定的與環境保護相關要求事項之承諾。
空氣污染防制
自設廠以來,南亞科技一直相當重視污染防制,除了透過環境管理方案規劃,有效減少原物料使用量,降低廢氣排放濃度之外,並使用符合法規標準之空氣污染防制設備,每項設備皆有定期的保養與巡檢,並且對操作人員授予完整的教育訓練,維持系統的正常操作並確保排放之氣體不危害生活環境。
南亞科技主要空氣污染物分為酸、鹼廢氣與有機廢氣,依據廢氣的特性導入適宜的處理流程及設備中;製程端產出後進入局部廢氣處理設備,去除特定物質後,酸或鹼性廢氣分別集中至酸/鹼洗滌塔處理,經處理後呈中性再排放大氣;有機廢氣則經過沸石轉輪吸附後,濃縮再進入後燃燒設備直接破壞,燃燒處理效率高達99%,遠優於法規標準。
廢氣處理流程圖
水污染防治
為避免因放流水品質異常,對環境產生排放污染及生態衝擊等嚴重影響,我們對水污染防治一直不遺餘力,並逐步升級與投資廢水處理相關設施。廠內廢水在分流分管部分共區分了20種以上管路,主要分類為有機廢水、一般酸鹼廢水、氫氟廢水及委外處理高濃度廢液等。
南亞科技於2016年增建廢水系統與回收系統。2017年再完成酸鹼廢水系統回收系統逆滲透(RO)膜擴充,每日可增加回收水量0.288百萬公升。配合新廠擴建,2017年完成增設有機廢水回收系統,每日可增加有機廢水回收水量1.5百萬公升。2018年完成氫氟廢水回收系統建置,每日可增加氫氟廢水回收水0.5百萬公升,因廢水回收量提升,2021年均製程水回收率為90.8%。南亞科技配合新廠擴建,已投入新臺幣4.3億元新建氫氟廢水COD及總氮處理系統。除解決未來機台氫氟廢水COD及總氮過高問題外,並可同時進行氫氟廢水回收,預計可再回收每日1百萬公升氫氟廢水,預計於2022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