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

綠色科技的生產者

懷著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綠色理念,南亞科技堅持要留給未來每個世代最美好的生活環境。我們積極管理所有營運過程中對環境產生之衝擊,針對能源、資源、排放和廢棄物,採用高於法規的標準來避免或降低衝擊風險,並研發先進及高效率產品,協助消費者於產品使用期間,降低能源耗用與減少碳排放,並制訂目標檢視永續績效執行成果,善盡綠色生產之責任與保護自然環境。有鑑於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性顯著風險之一,我們遵循氣候變遷相關財務架構揭露指引導入風險鑑別、評估與管理流程,以提升公司在氣候變遷危機下之營運韌性。

本頁面之環境相關數據範圍以南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主,並未包含子公司

Statistics

  • SBT

    提出符合科學之減碳目標,通過SBTi認證
    2030年溫室氣體範疇1+2排放量較2020年減少25%
    2030年溫室氣體範疇3產品單位排放較2020年減量27%

  • 92.9 %

    年均製程水回收率

  • 1,624

    全氟化物年度減量績效
    相當於1,624大安森林公園年碳吸收量

重大議題策略與績效

2022績效

溫室氣體管理

  • 單位晶粒產出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17年減少33% (目標 : 38%)*註1
  • 製程全氟化物(PFCs)排放削減率達93% (目標 : 93%)
  • 單位晶粒產出全氟化物排放量較2015年減少29.6% (目標 : 30%)*註2
  • 氣候變遷災害造成生產中斷天數維持0天 (目標 : 0天)
  • 註1:1A/1B製程試產以及新增機台數89台,致2022年用電量較2021年增加2.2%,且台電碳排電力係數增加1.4%,造成溫室氣體增加2.6%。
  • 註2:全氟化物增加原因主要是1A/1B試產與新購機台增加,TF/NF3機台增加5台,使用量增加5.7%;另晶粒產出較2021年下降3%。

能源管理

  • 2017年至2022年累積節能量63,228 MWh (2.28x108百萬焦耳) (目標 : 64,000 MWh ; 2.3x108百萬焦耳)*註3
  • 全年再生能源使用達7,880 MWh (2.84x107百萬焦耳) (目標 : 7,880 MWh ; 2.84x107百萬焦耳)
  • 註3:2022年計畫節能管理方案有2件,預估節能2,960MWh/年,因產能調配需求,專案計畫延至2023年完成。

水管理

  • 累計單位產能用水量較2017年減少>38.5% (目標 : 38.5%)
  • 年均製程水回收率92.9% (目標 : 90%以上)
  • 因限水造成生產損失:0 wafer(片) (目標 : 0片)

廢棄物與污染防制

  • 違反環保法規案件0件 (目標 : 0件)
  • 廢棄物處理商現場稽核輔導率98% (目標 : >90%)
  • 以2017年為基準,單位晶粒產出揮發有機物排放量減少38.8% (目標 : 46%)*註4
  • 註4:製程VOC排放量較2021年增加19%,晶粒產出較2021年下降3%造成。

2023目標

溫室氣體管理

  • 單位晶粒產出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17年減少31%
  • 製程全氟化物(PFCs)排放削減量達93%以上
  • 單位晶粒產出全氟化物排放量較2015年減少30%
  • 氣候變遷災害造成生產中斷天數維持0天

能源管理

  • 2017年至2023年完成節能措施累積節能總量67,500 MWh(2.43x108百萬焦耳)以上
  • 全年再生能源使用達25,000 MWh(9x107百萬焦耳)

水管理

  • 累計單位產能用水量較2017年減少38.5%
  • 年均製程水回收率:93%以上
  • 因限水造成生產損失:0 wafer(片)

廢棄物與污染防制

  • 違反環保法規案件0件
  • 廢棄物處理商現場稽核輔導率>98%
  • 以2017年為基準,單位晶粒產出揮發有機物排放量減少40%

策略

溫室氣體管理

  • 節能減碳:設定短中長期減量目標,積極推動相關管理措施
  • 低碳製造:致力於生產技術的提升,使產品製造過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能源管理

  • 節能措施推行:透過IS0 50001能源管理系統進行系統化管理,改善能源使用效率
  • 創新應用:透過對外交流或訓練,汲取最新節能技術或節能方法

水管理

  • 風險因應:建立備用水源及儲水池、透過企業廠區間緊急應變組織協調用水
  • 廢水回收再利用:建立廢水分類處理,採分類多重回收再利用,提升水回收率
  • 用水減量:透過日常管理節約用水

廢棄物與污染防制

  • 循環經濟:提高廢棄物再利用比例,資源有效利用
  • 源頭減量:持續推動廢棄物減量並提高廢棄物回收率

氣候變遷管理

南亞科技響應國際減碳趨勢,從2018年導入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制定之氣候變遷相關財務架構揭露指引(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Recommendation, TCFD),自2021年公開簽署TCFD,並自2022年起連續2年發表TCFD報告,積極進行機制建立與強化作業,以「治理」、「策略」、「風險管理」和「指標和目標」四個面向,擬定因應氣候變遷之策略與行動,以期降低氣候風險的衝擊。[完整TCFD報告書由此下載]

南亞科技TCFD架構
  • 治理
    管理策略與行動
    • 董事會治理層級將氣候變遷列為董事會議題,並設有永續發展委員會之功能型委員會針對永續及氣候變遷趨勢,推動相關作法進行管理
    • 提升董事會、管理階層之氣候治理能力與全體員工之氣候變遷素養
    • 經營管理階層定期參與永續發展季會與風險管理季會,檢視公司推動成效與決議工作室項
    • 透過氣候變遷管理月會、ISO 50001能源管理月會、ISO 14001環境管理月會等平台推進改善專案
    2022年執行狀況
    • 2022年共召開6次董事會與1次永續發展委員會
    • 2022年董事進修時數有48.9%與氣候變遷相關,公司主管教育訓練融入ESG議題,ESG與氣候變遷列為新進員工必修項目
    • 召開企業永續季會、風險管理季會,合計8次,會議內容包含氣候變遷之因應,討論事項並列入決議或需執行事項,需進行後續追蹤改善,如制定再生能源政策、電力穩定議題風險之討論便是決議事項
  • 策略
    管理策略與行動

    依內部風險控管期程,定義短期為3年以內、中期為3-10年、長期為10年以上;蒐集利害關係人需求與氣候變遷議題,利用TCFD架構,定期鑑別短、中、長期氣候相關的風險與機會,以及其對組織的營運、策略和財務規劃之衝擊

    進行情境分析包含:
    • 轉型情境:國家減碳路徑NDC,淨零路徑 (APS、NTZ)
    • 物理情境:AR5 RCP2.6-8.5 (視最新資訊調整成 SSP)
    2022年執行狀況
    • 結合TCFD氣候風險情境模擬,跨部門討論短、中、長期氣候相關的風險與機會,共鑑別出25項風險因子與衍伸之6項機會
    • 考量不同氣候轉型與物理情境下之風險與機會,與南亞科技營運特性,研擬出5大策略,包含研發綠色產品、落實綠色生產、強化調適能力、攜手永續夥伴
  • 風險管理
    管理策略與行動
    • 依公司之營運風險管理作業程序,評估氣候變遷各種情境帶來之相關風險與機會的顯著程度,並設定相關因應方案,納入企業風險管理 (ERM) 項目中,定期由高階管理階層確認。針對氣候變遷相關之自然災害風險制定完整緊急應變計畫
    • 每年進行溫室氣體範疇一/二/三之盤查及查證,確認溫室氣體產生源並進行重點管理
    • 推動產品生命週期盤查與熱點改善
    2022年執行狀況
    • 鑑別出之重大風險主要為轉型風險,如國家電力結構改變、客戶對於低碳產品之需求、及實踐SBT承諾的衝擊 ; 估算三項中期對公司財務衝擊,約佔年度營收之3-4%
    • 鑑別出之主要機會為產品技術與新市場開發:淨零趨勢下,潔淨能源科技的智慧化將帶動DRAM需求之成長,依IEA情境分析,潔淨科技市場於2030年將成長為3倍,公司將把握機會,持續投入創新研發資源 (2022年達總營收之12%)
    • 2022年之溫室氣體排放量,於2023年5月全部完成盤查驗證。已完成100%產品環境足跡之盤查,並將2021年盤查結果之碳足跡三大熱點,進行管理方案改善
  • 指標與目標
    管理策略與行動 減緩目標
    • 每年進行溫室氣體範疇一/二/三之盤查及查證
    • 制訂溫室氣體管理與能資源循環再利用目標
    • 參與國際CDP組織氣候變遷專案、水安全專案,進行相關資訊揭露並與利害相關人溝通
    • 提出SBT科學減量目標認證
    調適目標
    • 推動供應鏈改善專案
    • 參與國際CDP組織氣候變遷專案,進行碳排放資訊揭露並與利害相關人溝通
    • 完成符合能源大戶再生能源法規要求,設定再生能源中長期目標
    2022年執行狀況
    • 公司2022年溫室氣體排放為44.4萬噸,單位產品排放為405公斤/千顆晶粒,較2017年減量31%
    • 2022年投入4,157萬元,完成25件節能管理方案,節能效益為4,378MWh之電力,減碳效益達2,228噸,並可節省電費1.16億元
    • 已通過2030年SBT科學減量目標認證
    • 依再生能源購買規劃時程,使用陸域風電788萬度。並持續提升再生能源購買量2023年起將使用 2500萬度,預計可減碳1.25萬噸
    • 2022年獲得CDP氣候變遷領導等級A-評等、水安全則獲得領導等級A-LIST
    • 2022年製程水回收率達92.9%
    • 獲頒綠色工廠認證,新增1棟綠建築

溫室氣體盤查

本公司參考ISO14064-1及臺灣行政院環保署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管理辦法、溫室氣體查驗指引、溫室氣體登錄指引與WBCSD/WRI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之要求,以100%營運控制權的方式設定組織邊界。目前均委由第三方認證機構,依照國際準則,完成範疇一、範疇二、及範疇三溫室氣體查證。南亞科技盤查範圍為臺灣所有生產據點,主要溫室氣體排放來源為外購電力與蒸氣(約佔 86.45%)以及製程排放(約佔 10.79%)。

2022年範疇一與範疇二排放類別佔比

2019至2022年溫室氣體1排放趨勢

  • 註1 : 此表之溫室氣體包含範疇一及範疇二
  • 註2 : 產能計算為產出GEC(Good Electronic Chip 良晶粒),並將各項產品產出量換算為約當 4Gb 產品顆粒數,以每千顆晶粒(k-pcs)為計算單位

為強化價值鏈上溫室氣體盤查完整性,我們依照溫室氣體盤查準則(Greenhouse Gas Protocol)進行範疇三盤查並通過ISO 14064-1標準。2022年,在溫室氣體範疇三類別中,共7項的排放量通過查證。在所有排放的類別中,其中以銷售產品的使用類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為最高,其次為銷售產品加工產生的排放,第三為購買的商品與服務。

  • 註1:範疇三各類別主要排放係數來源:購買的商品與服務參考Simapro資料庫,燃料和能源相關活動、上游運輸及分銷下游運輸及分銷、員工通勤、營運產生的廢棄物及銷售產品的使用參考產品碳足跡平台,商務旅行參考ICAO碳排放計算器,投資依照轉投資事業按投資比例分配溫室氣體排放。
  • 註2:「購買的商品和服務、燃料和能源相關活動、上游運輸及分銷、營運產生的廢棄物、商務旅行、員工通勤及銷售產品的使用」共7項的排放量通過查證,合計740,675.3 ton-CO2e。
  • 註3:*為已查證的項目。

溫室氣體減量

本公司積極推動自願減量,亦參與經濟部工業局每年度產業溫室氣體自願減量推動計畫。基於全氟化物有高全球暖化潛勢之特性註4 ,自2006年起逐步實施溫室氣體減量計畫。我們於建廠規劃時購置高削減率Local Scrubber註5;目前薄膜區與蝕刻區所使用之PFC Local Scrubber,為直接燃燒式(Burn Type),藉由燃燒所產生之高溫破壞PFCs。為減少PFCs逸散至空氣中,制訂Local Scrubber處理PFC之削減率驗收標準,針對CF4氣體處理效率應達90%以上,處理 C3F8、C4F6、C4F8、CHF3、CH2F2及SF6之削減率需達到95%以上,NF3之削減率則應達99%以上,並於 Local Scrubber設置完成後,以FTIR註6 檢測各種PFC氣體削減率,以符合未來減量趨勢。

  • 註4:全球暖化潛勢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係為該氣體相對於二氧化碳而言(設定CO2的GWP=1),其暖化強度;本文所指高全球暖化潛勢係指GWP值高於675者。(以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FAR)之GWP值為依據)
  • 註5:Local Scrubber:局部廢氣處理器
  • 註6:FTIR: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傅立葉紅外線光譜儀

能源管理

能源結構

2022年南亞科技使用的能源主要為外購電力 (佔全公司能源使用89.5%)、天然氣 (佔全公司能源使用6%) 及蒸汽 (佔全公司能源使用4.5%),另有使用柴油,但耗用量佔全公司能源耗用量極低,小於0.05%,故不計入能源消耗指標的各項統計。

化石能源的使用年限與環境衝擊已是最重要的議題,有效管理已是刻不容緩。為有效減少溫室效應的環境衝擊,建廠時即以節能為初衷,如採用雙冰水系統、冷凍機熱回收再利用等,歷年來持續引進各項節能技術,以設備自動控制、設備效能提升、能源回收利用、生產管理改善等多元思考模式進行設備改善,以降低能源的耗用,同時於設備建置設計及採購階段,優先以節能設備為考量。

2019至2022年用電量

再生能源使用與規劃

針對再生能源使用,南亞科技主要分以下三階段進行規劃與落實。

  • 第一階段
    自建評估與試行

    南亞科技於2020年透過再生能源交易平台,購得362張綠電憑證 (T-REC) ,也開始評估既有廠房的可能設置空間,規劃於停車場設置456.28kW太陽光電案場 (配合新廠擴建進度,預計於2024年完成) ,並於新大樓設置27.36kW屋頂型光電,已於2022年完工啟用,2022年發電量約26.4MWh,未來新設廠房也將充分利用土地資源,設置綠能設施。

  • 第二階段
    外部合作

    南亞科技透過外部合作,攜手再生能源發售電業者取得更大量電力,以法規要求為基準,逐步擴大用量,2021年再 生能源總計使用2,600 MWh (9.36x106百萬焦耳) ,2022年使用7,880 MWh (2.84x107百萬焦耳) ,2023年起,逐步增加至每年使用25,000 MWh (9x107百萬焦耳) 以上。

  • 第三階段
    接軌國際,落實淨零

    為吻合SBT或RE100等國際倡議為目標,2030年再生能源比例達25-30%,南亞科技將瞄準大型再生能源案廠的轉供合約,將再生能源用量提升至一定水準。

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南亞科技於2018年導入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並完成驗證,並於2019年投資金額2,180萬進行能源管理系統平台建置,透過建立能源耗用即時監控平台,以利各系統設備進行統計分析及智慧化節能管理。南亞科技2022年共投入4,127萬元新台幣,完成節能管理方案計25項,總計節能效益達4,378 MWh/年(1.58x107百萬焦耳);2023年計畫執行28項(新規劃23項,持續執行5項)節能管理方案,預計節能效益達5,055 MWh/年(1.82x107百萬焦耳),均為節省電力消耗。

能源耗用即時監控平台

水資源管理

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影響,台灣各地區的降雨變成兩極化,導致水災與缺水的現象同時存在。因此,南亞科做為半導體產業重要成員,長期關注因全球氣候變遷造成水資源短缺風險,深刻了解氣候變遷與水資源對營運之影響,南亞科技為降低對環境造成衝擊及缺水面臨之風險,南亞科持續推動節水措施,致力於水回收再利用。為全面強化水資源管理機能,南亞科技自 2022年起啟動水資源管理聯盟 (AWS, Alliance for Water Stewardship) - 國際水資源管理標準之認證計畫,預計於2023年取得認證,目標白金級。

南亞科技於水資源管理上的努力,亦獲得國際環境評鑑指標CDP的肯定,南亞科技2021年於「水安全」(Water Security) 類別評鑑為領導級「A-」,2022年評鑑為領導級「A」,同時更於 2022 年第十五屆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榮獲”水資源管理領袖獎”殊榮,肯定南亞科致力於應對氣候變遷與水資源管理,為全球永續目標而努力。

水資源管理策略方向

水資源結構

南亞科技2022年總取水量為3,388千立方公尺,其中以桃園大圳引水為主要來源,約占96.6%(3,274千立方公尺),其次的來源為井水,約占1.8%(60千立方公尺)、自來水約占0.8%(26千立方公尺),以及雨水約占0.8%(28千立方公尺 )。南亞科技2022年產能較2021年減少3.05%,營業額較2021年減少33.5%,因產能減少,故本公司全年總取水量較2021年減少2%。以用水強度來看,2022年單位產能用水量為3.11公噸/千顆晶粒 (較2021年增加1.1%),單位營收用水量為59.5公噸/新臺幣百萬元(較2021年增加47.3%)。2022年超純水全年用量總計3,578千立方公尺(較 2021 年增加1.7%),全年單位產能超純水用量為3.29公噸/千顆晶粒(較2021年增加4.9%),單位營收超純水用量為62.8公噸/新臺幣百萬元(較2021年增加53%)。

2019至2022年用水趨勢圖

水資源風險管理

南亞科技主要以石門水庫作為用水來源,再由桃園大圳引水處理後供應生產用水,採重力流獨立引水,未影響水資源生態及其他使用目的。另有雨水回收可供應生產用水,及自來水供應民生使用。為避免先天地理條件上造成之短期缺水風險,公司持續推動節水措施,致力於水回收再利用,以強化調適能力。為降低短期缺水造成的立即衝擊,廠內已設置43百萬公升容量的儲水池與兩個4.06百萬公升的滯洪池,雨季時可有效回收雨水使用,且南亞科技已協同鄰近台塑企業各廠區,成立缺水緊急應變組織,可透過該緊急應變組織,互相緊急調配水源支援,歷來並無因缺水造成生產損失之事件。 Read More

南亞科技積極執行各項節水措施,廠區目前已設置酸鹼廢水、氫氟廢水及有機廢水回收系統,並搭配各項節水措施推動,2022年製程水回收率達92.9%。2022年廢水回收系統、製程回收系統、純水製程廢水及雨水回收再利用水量總計5,700千立方公尺,占總用水量比例為168%。2022年完成FAB 3AN氫氟廢水回收系統設備改善及擴充,投資金額3,739萬元,可再增加430 CMD回收水量;未來配合廠區擴建規劃,投入新臺幣4.3億元新建氫氟廢水COD及總氮處理系統,除解決未來機台氫氟廢水COD及總氮過高問題外,並可同時進行廢水回收,預計可再回收每日1千立方公尺廢水,於2022年完成,並於2023年正式啟用運轉。

合作與交流

南亞科技除持續進行內部水資源管理、評估,積極推動節約用水與水回收再利用外,亦透過參與產業協會汲取節水相關輔導與經驗分享。

  • 政府單位
    • 參與半導體產業協會,定期與水利署進行「水資源多元化管理合作平台」會議,針對水資源相關政策交流、溝通與合作。
    • 與農田水利署與北區水資源局相關會議與協調、溝通,於水資源短缺時,配合政府應變計畫做水資源最有效運用,以降低供水流域缺水衝擊,穩定供水平衡。
  • 供應商
    • 要求供應商簽暑企業社會責任承諾書,於供應商風險評估SAQ問卷中規畫水資源管理題組及TCFD物理風險鑑別方式,盤點供應商之水資源風險,確保其具備水資源管理措施與缺水時緊急應變計畫,針對高風險與關鍵供應商進行實地稽核,針對缺失輔導改善。也透過與供應商相關會議分享、交流及輔導供應商相關水管理及節水措施,精進其水管理措施,2022年11月持續舉辦第三屆「南亞科技永續供應鏈研討會」,邀請專家及近20家關注供應商高階主管共同投入企業永續發展。2022年所有第一階供應商(含關注供應商)皆已完成永續性風險評估(問卷發送家數共282家,100%回收),後續將逐步針對水管理高風險及用水量高廠商進行節水瞭解與輔導。(2023年預計完成12家廠商)
  • 在地居民
    • 南亞科技自成立之初,就與在地社區合組「環境品質監督委員會」,每季由南亞科技委託第三方單位進行廠區週遭生態、水文、空氣品質監測調查,並將調查結果向環境品質監督委員會報告。
    • 南亞科技透過環境品質監督委員會瞭解社區居民關心之議題並將相關議題納入本公司ISO 14001管理系統定期評估。
    • 為確保放流水水質正常,並消除放流流域居民對南亞科技放流水水質疑慮,本公司已設置放流水水質即時監控系統與環保局連線,即時共同監測水質,確保放流水水質正常。
  • 企業及社會大眾
    • 透過參與社會各項活動分享南亞科技水管理經驗,例如,2021年與工業局共同辦理綠色工廠參訪,與來廠參訪官員及廠家分享、交流南亞科技水管理及節水成效。

原物料減量與廢棄物管理

原物料減量

南亞科技針對生產原物料使用量的合理性與適切性定期檢討,並從生產製程的簡化上著手,減少原物料的使用。公司專責組織每年對於原物料的減量定出執行目標,並定期檢討全公司原物料減量的績效。2022年累計完成24項次原料使用量改善提案,其中包含開發新製程配方、降低製程時間、延長使用週期與降低製程用量的改善。2022年改善案中,黃光區藉由光阻上機驗證管理手法的改善,有效提升光阻使用效率,每月減少光阻SHB1736/SH114A用量約47公斤(6%),為最大效益。

2022年原物料使用量改善提案績效

循環再利用

  • 廠內資源化

    使用再生原料作為生產原料之比率使用再生原料作為生產原料之比率在生產過程中,需使用控片以監控製程條件,使用過的控片則透過再製後重覆使用,估計每一控片約可重覆使用8~11次(依使用製程別不同而有差異)。如此,不但節省購買全新控片的成本,同時亦減少許多廢棄物產生。

  • 產品測試出貨包材回收

    產品出貨到外包測試或封裝廠之包裝材料包括紙箱、出貨外箱、緩衝材及晶圓盒等,均努力盡量回收至公司內部重複使用;而原料晶圓的晶圓盒亦回收並重複用於產品出貨,其重複使用率接近100%,前述做法將產品包裝材料的用量及廢棄物的產生均減至最少。此做法每年約可減少 1.5 萬個十二吋全新晶圓盒使用,相當於減用69噸之塑膠。

  • 產品包材減量

    成品自有倉庫為響應回收減量作為,從可回收再利用之包裝材料著手進行,將成品回貨中,可再利用之包裝材料,轉為客訴品換貨、存放於託工使用,來減少領用、請購次數,進而達到回收利用、包裝材料減量之作為,亦能減少包裝材料之使用成本。

  • 廠外資源化

    南亞科技所產生的廢棄物,100%委外處理,並透過委外廠商處理再製為工業及原料、建材材料或其他原料產品,也包含焚化作為燃料的再利用資源化方式。2022年廢棄物資源化比例達92.1%,其中有害廢棄物資源化比例為97.4%。

案例分享

含銅廢液電解回收銅

共銅創藝專案

「共銅創藝」專案的靈感來自公司希望透過有趣、創意的方式喚起大眾對循環經濟與環境永續的重視。我們利用廠內既有的製程廢水回收的銅箔為素材,串聯校園與在地藝術家為廢銅大變身。 Read More

保護生態資源

南亞科技秉持對於生物多樣性的關注與負責,我們擬定生物多樣性政策,向永續發展委員會及董事會進行報告。

生物多樣性目標

南亞科技在對於生物多樣性的政策下,設定本公司於2030年及2040年二階段生物多樣性目標,未來將依據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NFD)的架構,透過LEAP四大步驟(目前已完成前兩步驟),揭露自然相關風險與因應措施,以提升南亞科技在整體供應鏈於生物多樣性正向影響力。

  • 2030年

    本公司的既有營運活動達到無淨損失(No Net Loss, NNL )

  • 2040年

    本公司的一階及非一階關鍵供應商達到無淨損失且部份一階及非一階關鍵供應商可能達到淨正向影響,本公司的所有營運活動達到淨正向影響(Net Positive Impact, NPI )及淨無毀林

  • NNL:歧異度指數再以每年同期別的過去3個觀測值的平均值做為該次生物多樣性目標,若該觀測值不小於目標,則視為符合NNL
  • NPI:歧異度指數再以每年同期別的過去3個觀測值的平均值做為該次生物多樣性目標,若該觀測值大於目標,則視為符合 NPI

生物多樣性減輕衝擊對策

  • 生物多樣性減輕衝擊對策南亞科技透過應用「生物多樣性衝擊管理架構」來管理及減少我們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影響,「減輕衝擊對策」包含迴避、減輕衝擊、恢復、補償等四大對策,本公司以「迴避」及「減輕衝擊」作為最重要的執行對策,如本公司針對即將啟動的新廠區開發,已完成對於周遭植物生態、動物生態、及水域生態的影響分析及迴避與減輕衝擊對策;若已執行迴避與減輕衝擊對策,但仍於營運或開發過程發生對於生態系統有損失的情況,本公司將優先於受損失的區域採取「恢復」對策,如恢復對策仍無法降低損失,本公司將採取「補償」對策(如造林、設立環境信託基金金轉給政府或非營利組織專責改善或復育環境),以彌補對生物多樣性的衝擊。

  • 生物多樣性衝擊管理架構圖
  • 植物生態
    施工期間影響
    • 部份工區上的植物遭移除,以致族群減少
    • 工程引發揚塵覆蓋葉表,可能導致植物生長不佳
    營運期間影響
    • 車輛流動造成之揚塵覆蓋葉表,可能影響植物生長不佳
    迴避對策
    • 事先規劃運輸車輛之行經路線,確保車輛依據規劃路線運送土石及重機具,減少揚塵影響範圍
    • 運輸土石之車輛,應覆蓋帆布或防塵布
    減輕衝擊對策
    • 以原生或特有植物以複層林方式進行補植
    • 運輸車輛進出工地時,須經洗車池,減少揚塵產生
    • 暫置土石方以帆布或防塵布覆蓋,減少揚塵及入侵植物生長
    • 對規劃路線兩旁之植生進行澆灌,減輕揚塵對植生之影響
  • 動物生態
    施工期間影響
    • 噪音振動、夜間照明、工程車輛、人員活動及廢棄物等干擾,影響原棲息與活動於工程區內的陸域動物
    營運期間影響
    • 營運期間對周遭動物並無顯著之影響
    迴避對策
    • 施工人員所產生之生活廢棄物,須以有蓋之儲存設施收集或妥善包覆處置,避免吸引野生動物啃食,造成清運過程沿途洩漏,形成環境之二次傷害
    • 避免使用車況低劣者而產生高分貝噪音
    • 環境維護將禁止使用化學藥劑,改用人工刈草與捕鼠籠,以避免野生動物誤食毒殺
    減輕衝擊對策
    • 選用矮柱燈照明步道,限制照明範圍,並增設自動感應開關及深夜定時關閉,降低光害產生與對夜行性生物的干擾
  • 水域生態
    施工期間影響
    • 產生泥沙含量較高之廢水或施工人員使用之生活廢水,直接流入附近水域將對水質造成污染
    營運期間影響
    • 若廢水及廢棄物直接排放或棄置臨近水域,對周邊水域生態將造成影響
    迴避對策
    • 禁止將工程廢水隨意排入河川中,廢棄物禁止堆放於河岸周邊
    • 施工地區及土方資源堆置區,須避免因施工所產生之泥水流入周遭低窪地區,進而影響該地區周邊水域生態
    • 營運期間道路收集雨水,設置管線集中排放
    • 廢水之排放皆須符合環保署之規定
    減輕衝擊對策
    • 施工期間定期針對施工區周邊水域環境進行水質與生態監測,降低對當地水質於水域生態的影響

環境污染防制

基於環境保護及環評承諾,南亞科技針對開發範圍內之空氣品質、噪音振動、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質、交通流量、動植物生態等環境影響因子進行定期監測,自2014年起並未有任何違反環保法規的紀錄。於環境、安全與衛生政策中,全力推動各項減廢暨資源再利用,以符合法規要求及回應所簽定的與環境保護相關要求事項之承諾。

  • 空氣污染
    防制

    自設廠以來,南亞科技一直相當重視污染防制,除了透過環境管理方案規劃,有效減少原物料使用量,降低廢氣排放濃度之外,並使用符合法規標準之空氣污染防制設備,每項設備皆有定期的保養與巡檢,並且對操作人員授予完整的教育訓練,維持系統的正常操作並確保排放之氣體不危害生活環境。

    南亞科技主要空氣污染物分為酸、鹼廢氣與有機廢氣,依據廢氣的特性導入適宜的處理流程及設備中;製程端產出後進入局部廢氣處理設備,去除特定物質後,酸或鹼性廢氣分別集中至酸/鹼洗滌塔處理,經處理後呈中性再排放大氣;有機廢氣則經過沸石轉輪吸附後,濃縮再進入後燃燒設備直接破壞,燃燒處理效率高達99%,遠優於法規標準。2022年單位產品所排放之有機空氣污染物(排放強度)為0.29kg VOCs/m2

    廢氣處理流程圖
  • 水污染
    防治

    為避免因放流水品質異常,對環境產生排放污染及生態衝擊等嚴重影響,我們對水污染防治一直不遺餘力,並逐步升級與投資廢水處理相關設施。廠內廢水在分流分管部分共區分了20種以上管路,主要分類為有機廢水、一般酸鹼廢水、氫氟廢水及委外處理高濃度廢液等。

    南亞科技於2016年增建廢水系統與回收系統。2017年再完成酸鹼廢水系統回收系統逆滲透(RO)膜擴充,每日可增加回收水量0.288百萬公升。配合新廠擴建,2017年完成增設有機廢水回收系統,每日可增加有機廢水回收水量1.5百萬公升。2018年完成氫氟廢水回收系統建置,每日可增加氫氟廢水回收水0.5百萬公升,因廢水回收量提升,2021年均製程水回收率為90.8%。南亞科技配合新廠擴建,已投入新臺幣4.3億元新建氫氟廢水COD及總氮處理系統。除解決未來機台氫氟廢水COD及總氮過高問題外,並可同時進行廢水回收,預計可再回收每日1千立方公尺廢水,於2023年3月完成啟用。另因應污泥處理場減少及允收標準日趨嚴格,2017年起增建異丙醇濃縮系統,以降低廢水COD負荷,及增設有機污泥乾燥設備,於2018年完成後污泥含水率可由原84%降低至60%以下。 Read More

    2019~2022 年製程水回收率

請參閱完整報告書內容

閱讀全文
Back To Top
我瞭解

如果您使用IE11 (含)以下版本瀏覽器,建議您升級成 Edge 瀏覽器,或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 Google Chrome、Firefox,並搭配 1024 x 768 以上之螢幕解析度,以獲得最佳瀏覽體驗。本網站使用 cookies 以提昇您的使用體驗及統計網路流量相關資料。繼續使用本網站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
我們的 隱私及 Cookies 政策 提供更多關於 cookies 使用及停用的相關資訊。